...
...
好房子好生活就選住友。...
當前以武漢市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如何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控,并讓經濟的“馬車”加速跑起來,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隨著疫情發展,國內外研究機構不斷下調經濟增速預期。不少經濟學家建議,在外部風險上升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應突出底線管理,下調今年經濟增速目標有必要。但也有觀點認為,今年的年度經濟增速目標關系重大,意義深遠,不應輕言放棄。
記者注意到,面對海外風險上升,不少機構下調了經濟增速預期。
近期,惠譽在其發布的報告中,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從2.5%下調至1.3%,增速目標下調一半。預測中國經濟將僅增長3.7%,比1月預測低2.2個百分點。標普也更新其宏觀預測,認為今年全球將陷入經濟衰退,2020年全球GDP增速將僅為1.0%~1.5%。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疫情對一季度我國經濟的沖擊超乎尋常。可以肯定的是,一季度我國GDP將是負增長。目前所有的團隊都在修正對一季度經濟增速判斷和全年增速判斷。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實表示,隨著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從東亞轉向歐美,接踵而至的劇震也反復席卷全球金融市場。以此為分水嶺,本次疫情沖擊進入下半場。2020年全球經濟將大概率進入衰退區間。政策變革的推進速度和執行效果,將主導疫情下各主要經濟體走勢的長遠分化。
每年全國兩會都要提出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也包括經濟增速目標。2020年對中國而言具有特殊意義,全年經濟增速目標的設定也就備受關注。
當前,中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絕大部分中國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仍然不高,產業正在加速轉型,經濟中存在大量供需結構性失衡的領域,通過要素再配置激發經濟活力的空間巨大。這是認為當前有較大可能性實現增速目標,應當做的唯有加倍努力、奮力爭取的主要論據。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綜合經濟研究部副主任馮煦明表示,從歷史進程和生活經驗出發,我們應當懷抱一種“收火麥”的心情,在疫情沖擊之后,在可能性仍然較大的情況下,盡力堅守既定目標,通過妥善的政策安排和加倍的努力,盡力爭取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目標。逆周期調控有實實在在的現實需求和發力點,只要規劃執行得當,不會產生后遺癥。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近日在參加中國宏觀經濟論壇月度分析會時則表示,疫情帶來的經濟沖擊不同于一般的供給沖擊和需求沖擊。應該通過更注重人文精神、民生和切實幫助普通老百姓的宏觀政策,應對疫情的沖擊,而不是典型的刺激需求的措施。
劉元春表示,如果一季度GDP確定負增長,要實現全年GDP增長達到5.5%,就意味著未來三個季度的平均增長速度要達到7.5%,如果要實現全年GDP增長達到6%,就意味著接下來三個季度的平均增長速度要達到9%以上,個別季度要超過10%。在疫情持續沖擊以及未來面臨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這個路徑是否能實現,是否會產生其他后遺癥,還需要科學評價。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日前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1~2月份主要指標占全年總量較小,只要二季度后經濟加快恢復,我們有機會彌補1~2月份的經濟損失。
疫情期間,中央企業在防控疫情的方方面面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3月23日,中國石化宣布,即日起至6月30日在全系統啟動“百日攻堅創效”行動,提出了十項重點措施。打響了央企系統部署把時間搶回來損失補回來的“第一槍”。
程實表示,中國經濟在一季度一次性出清大部分風險。在戰“疫”下半場的全球金融震蕩中,人民幣資產有望成為新型避險資產。雖然不是絕對意義上毫無波動的“避風港”,但是憑借相對韌性和成長性,能夠成為全球長線資金在風浪中的“壓艙石”。